十年一遇的三伏天,这些讲究你必须知道!
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9:55:32来源:

今年三伏天从 7 月 20 日开始,8 月 18 日结束,一共 30 天 ,打破连续十年 40 天 “超长版” 模式,是近 10 年来首次 “短版” 三伏。
按照传统的推算方法,“夏至三庚便入伏”,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 “庚日” 便开始入伏。今年夏至是 6 月 21 日,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6 月 30 日(庚午日),第二个庚日为 7 月 10 日(庚辰日),第三个庚日,也就是入伏的日子,是 7 月 20 日(庚寅日),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。初伏从 7 月 20 日开始,至 7 月 29 日结束。
中伏则是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算,今年中伏从 7 月 30 日(庚子日)起,到 8 月 8 日结束,共 10 天。而立秋在 8 月 7 日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8 月 9 日(庚戌日),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,一直持续到 8 月 18 日 。
除了时长和入伏时间,今年三伏天还有一些特别之处。在民间,有 “公伏” 和 “母伏” 的说法,入伏当天为农历单日(如初一、初三、初五等),那么当年三伏天就是 “公伏”;如果入伏当天为农历双日(如初二、初四、初六等),当年三伏天就是 “母伏”。今年入伏时间是 7 月 20 日,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,属于双日,因此今年三伏天是 “母伏”。
此外,今年三伏天还遇上闰六月,整个初伏和中伏都在闰六月内(7 月 20 日 - 8 月 8 日)。而且,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,形成 “秋包伏” 格局。
30 天的三伏,热得更集中?
三伏天的炎热程度,并不单纯由天数决定,而是受到副热带高压位置、日照强度、地表湿度等多种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 。一般来说,40 天的三伏天由于持续时间长,人体在更长时间内经受高温考验,会感觉炎热难耐。但 30 天的三伏天,也可能因某些特殊气象条件,让炎热感更集中。
民间素有 “晚入伏热死牛” 的说法,今年是近十年最晚入伏,炎热程度似乎不容小觑。再加上闰六月与三伏天重叠,也可能让炎热升级。从气候学逻辑来看,农历闰月通过每 2 - 3 年插入一个额外月份,巧妙缝合阴历与阳历之间约 11 天的年差。2025 年闰六月(7 月 25 日至 8 月 22 日)与三伏天重合,使得北半球接收太阳直射的时间额外延长,地表持续积累热量,不断叠加。回顾 2017 年(上一个闰六月年份),全国平均高温日数飙升至 27.8 天,比常年均值高出 7.4 天 。
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,今年真能凉快些?
民间有 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 的说法 ,认为公伏时天气酷热,母伏时则相对凉爽。今年作为母伏,似乎预示着三伏天不会过于炎热。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,更多是古人基于经验的总结 。
从气象学角度分析,三伏天的气温主要受太阳辐射、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。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,三伏天期间,太阳高度角大,日照时间长,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,气温自然升高 。大气环流像一个巨大的传送带,将热量和水汽在全球范围内输送。当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制某一地区时,气流下沉增温,天气晴朗少云,容易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。而下垫面性质,比如海洋、陆地、森林等,对气温也有调节作用。海洋比热容大,升温慢,沿海地区在三伏天相对内陆会凉爽一些。
虽然 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 不能作为判断天气的绝对标准,但在某些年份,按照这一经验判断,也有一定的准确性。例如 2016 年是母伏,当年不少地区三伏天的气温确实相对温和,降雨也比较充沛,人们体感舒适度较高。不过,2019 年同样是母伏,部分地区却遭遇了罕见高温,酷热难耐 。
秋包伏,热得哭?今年秋老虎啥情况?
“秋包伏,热得哭” 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,意思是如果立秋之后还处于三伏天,即 “秋包伏”,那么立秋后的天气会非常炎热,让人难以忍受 。今年立秋是 8 月 7 日,而末伏从 8 月 9 日开始,到 8 月 18 日结束,属于典型的 “秋包伏” 。
不过,虽然 “秋包伏” 预示着立秋后天气可能炎热,但由于今年三伏天只有 30 天,相对较短,所以秋老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。从历史数据来看,“秋包伏” 年份的秋老虎确实有更强的可能性,但也不是绝对的。例如 2014 年也是 “秋包伏”,当年秋老虎的炎热程度就较为明显,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,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。但 2008 年同样是 “秋包伏”,秋老虎的影响却相对较弱,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,气温也没有达到特别极端的程度 。
处暑出伏后,真能五谷丰登?
农谚有云,“处暑出伏前,必定是荒年;处暑出伏后,五谷皆丰收” ,今年出伏(8 月 18 日)在处暑(8 月 23 日)之前,似乎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。从科学角度来看,出伏晚意味着炎热天气结束得晚,农作物在生长后期能有更充足的热量和光照 。以水稻为例,在灌浆期,充足的热量和光照有利于水稻进行光合作用,合成更多的有机物,从而增加稻谷的千粒重,提高产量 。玉米在生长后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来完成籽粒的充实,如果出伏过早,气温下降过快,可能会导致玉米灌浆不充分,影响产量 。
不过,农谚只是古人基于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得出的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规律,但由于现代气候变化复杂,农业生产还受到品种、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,所以农谚并非绝对科学准确 。比如在一些地区,即便处暑出伏后,但如果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遭遇严重干旱、洪涝或病虫害,依然可能歉收 。
面对十年一遇三伏,我们如何养生?
(一)饮食篇:传统食俗与养生饮食
三伏天的饮食,既有传统食俗的讲究,也有养生的科学门道。民间有 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 的说法 。头伏吃饺子,因为饺子形似元宝,有 “元宝藏福” 之意,且饺子馅料丰富,能补充体力 。二伏吃面,此时新麦登场,吃面有尝新之意,且热汤面能通过出汗排出体内湿气 。三伏烙饼摊鸡蛋,鸡蛋营养丰富,烙饼顶饿,适合三伏天食欲不振时食用 。
除了传统食俗,三伏天饮食还应遵循多酸多甘、补气去火的原则 。可多吃山楂、葡萄、草莓等酸味水果,以及山药、红薯、南瓜等甘味食物,它们能滋阴润燥、健脾益胃 。补气去火方面,可食用一些鸭肉、兔肉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,以及绿豆、百合、莲子等清热解暑食材 。
此外,还可多喝消暑粥,如绿豆粥、荷叶粥、冬瓜粥等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清热祛湿 。多吃去火蔬果,如苦瓜、黄瓜、西红柿、西瓜等,它们富含维生素和水分,能缓解燥热 。但要慎食辛辣油腻食物,以免加重体内火气,也要少喝冷饮,避免损伤脾胃 。
(二)运动篇:选对时间与强度
很多人觉得三伏天炎热,不适合运动,其实适当运动对身体有益。三伏天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身体代谢能力,提高免疫力 。但运动要选对时间和强度,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,以免中暑 。
清晨或傍晚是比较适宜的运动时间,此时气温相对较低 。运动项目可选择散步、做操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轻度运动,控制运动时间在 1 小时以内 。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,少量多次饮用,避免运动后大量饮水或饮冰水,以免刺激肠胃 。运动后也不要立即吹空调或洗冷水澡,应等身体自然散热、汗干后再进行 。
(三)起居篇:顺应天时与避免贪凉
三伏天起居要顺应天时,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睡眠 。建议晚上 11 点前入睡,早上 7 - 8 点起床,中午可适当午睡 30 分钟至 1 小时,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,有助于阴阳调和 。对于夏季失眠的人,可练习 “呵” 字功,通过调节呼吸来宁心安神 。
同时,要避免过度贪凉。不要长时间吹空调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一般控制在 5 - 8℃为宜 。也不要洗冷水澡,尤其是运动后,毛孔张开,洗冷水澡易使寒邪入侵 。还要少吃冷饮,保护脾胃阳气 。晚上睡觉时,要注意腹部保暖,可盖薄被或穿睡衣,防止腹部受凉引发腹痛、腹泻 。
(四)养生篇:冬病夏治与穴位按摩
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,中医认为,冬季阳气内藏,寒邪容易入侵人体,导致一些虚寒证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关节炎、虚寒性胃痛等 。而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,此时通过艾灸、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,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,驱散体内寒邪,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。
艾灸时,可选取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,用艾条温和灸,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周 2 - 3 次 。穴位贴敷则是将特制的中药膏贴在特定穴位上,如肺俞、膏肓、定喘等,一般贴敷 4 - 6 小时,每伏贴敷 1 - 2 次 。
此外,还可通过穴位按摩来养生。比如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,能起到平心静气的作用 。劳宫穴位于手掌心,当第 2、3 掌骨之间偏于第 3 掌骨,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。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 2 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。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,每次每个穴位按摩 3 - 5 分钟,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 。
结语:做好准备,安然度伏
今年三伏天,无论是 30 天的时长、最晚入伏,还是母伏、秋包伏等特点,都让它显得与众不同。虽然这些民间说法不能完全决定天气,但也为我们了解三伏天增添了趣味和思考。
在这个十年一遇的三伏天里,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养生。从饮食上,遵循传统食俗,多吃应季养生食物;运动时,选对时间和强度,让身体保持活力;起居方面,顺应天时,避免贪凉,保护好阳气;养生上,抓住冬病夏治的机会,用艾灸、穴位贴敷等方法为健康加分。
愿大家都能做好准备,以健康的状态安然度过这个特别的三伏天,迎接凉爽的秋天 。
(作者: 阿毛视界)
版权声明: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,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