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知识 >

“小切口” 推动 “大变化” 山西河曲精细化治理守护民众安全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 20:07:46来源:
在山西河曲,一场以 “小切口” 撬动 “大变化” 的精细化治理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肌理。从背街小巷的排水隐患排查到老旧小区的电路改造,从黄河沿岸的生态防护到山区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,每一项看似细微的治理举措,都牢牢守护着民众的安全感,让这座晋西北小城在点滴变化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一厘米的调整:让老旧电路告别 “蜘蛛网”
河曲县文笔镇的向阳小区是个有着 30 年历史的老旧小区,过去楼道里的电线像 “蜘蛛网” 一样缠绕,裸露的线头和老化的插座是居民心中的 “定时炸弹”。“以前最怕下雨天,墙皮渗水顺着电线流,总担心会漏电。” 居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担忧。
在精细化治理行动中,供电部门的师傅们带着红外测温仪和绝缘检测仪来了。他们没有简单地 “一剪了之”,而是逐户排查电路负荷,给每根电线做 “体检”。针对老房子墙体承重差的问题,施工队创新采用 “沿墙角嵌入式布线”,将线路高度统一抬高 3 厘米,既避开了潮湿区域,又让墙面保持整洁。
“你看这接头,我们用的是防氧化端子,比传统胶布包裹的寿命延长 5 倍,而且每个接口都做了 1 厘米的冗余处理,防止热胀冷缩导致接触不良。” 施工队长李师傅指着新换的配电箱介绍道。如今走进向阳小区,楼道里的 “蜘蛛网” 消失了,统一规格的白色线槽沿着墙角延伸,居民们说:“晚上起夜摸开关,心里都踏实多了。”
三分钟响应:黄河边的 “生命防护网”
河曲县沿黄河岸线有 28 公里,过去每到汛期,岸边的土坡经雨水冲刷容易坍塌。去年夏天,巡河员老张在巡查时发现一处 3 米长的岸坡出现裂缝,等他骑车赶回镇上报告,再带人来处置时,裂缝已经扩大到半米宽。
现在,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了。县里在黄河沿岸布设了 120 个智能监测桩,这些不起眼的金属桩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位移变化。“只要岸坡沉降超过 2 毫米,监测桩就会自动报警,信息同时发送到县应急指挥中心和附近 5 名巡河员的手机上。” 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展示着后台系统,“从报警到人员到场,最快只要 3 分钟。”
在巡河道的改造中,施工队还做了个 “暖心设计”:每隔 500 米设置一处应急避险平台,平台上不仅有救生衣、手电筒,还有一块刻着紧急联系人电话的石板。“上次有个游客在河边拍照差点滑下去,正好抓住了平台边的防护绳,这不起眼的绳子还真救了命。” 老张笑着说。
五毫米落差:让小巷不再 “看海”
河曲老城区的巷子多是 “丁” 字或 “之” 字形,过去下雨时,雨水顺着坡度往低洼处积,最深能没过小腿。“我家在巷尾,每次下雨都得蹚水出门,去年有户人家的地下室还被淹了,损失不小。” 做了 20 年杂货生意的刘大姐回忆道。
市政部门的治理方案透着 “精打细算”:他们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每条巷子的坡度,在关键节点设置 “隐形排水口”。这些排水口比路面低 5 毫米,采用 “篦子 + 滤网” 双层设计,既能快速排水,又能挡住落叶杂物。
更巧妙的是,施工队在巷子里的石板路上凿出了 “导流槽”,这些 3 毫米宽的细槽像毛细血管一样将雨水引向排水口。“别小看这几毫米的落差,我们做过试验,能让排水速度提升 3 倍。” 市政工程师小王蹲在地上比划着,“现在就算下暴雨,巷子积水也不会没过脚踝,商户们再也不用提前搬沙袋了。”
从电路改造的 “一厘米调整” 到黄河岸边的 “三分钟响应”,再到小巷排水的 “五毫米落差”,河曲县的精细化治理就像一位细心的管家,在看不见的细节里下功夫,在群众关心的小事上做文章。正如县委书记所说:“民生安全无小事,把每个‘小切口’做精做细,就能积少成多,汇聚成守护群众安全感的‘大屏障’。”
 
(作者: 阿毛视界)

版权声明:本文为三牛号作者或机构在本站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,三牛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